Appearance
如何组织好一个简单的问答形式?
🗓️ 2021-09-03
本文章只讨论一些简单的历史问题。
我在网络上搜集了一些大众的历史问题,大概有这些:
-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以少胜多战役?
- 岳飞是民族英雄吗?
- 如何评价李鸿章?
- 建文帝要怎么样能打赢燕逆?
- 诸葛亮明明双腿没病,为什么打仗的时候总喜欢坐轮椅?
- 为什么一个村子都能出朱元璋、汤和、徐达这么多能征善战的大将,而朱允炆在整个大明都找不到能打仗的将军?
- 把国都定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城,为何国运都长不了?是什么原因呢?
- 秦始皇死亡之谜是什么?
- 秦始皇是怎么死的?中暑死的吗?
- 为什么说《西游记》中“二郎神”的原型是“完颜阿古达”?
- 汉,晋,隋唐,宋,明,清哪个末期最不堪?
- 陈胜当年的承诺“富贵毋忘”后面兑现了吗?
我们来一个一个的分析,然后给出一个通用的方法。
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以少胜多战役?此问题的答案应该有多个,比如 A、B、C,读者可以持续补充。并需要对每一个答案给出它是“以少胜多的战役”的证据。而“著名”程度可以通过答案的热度来处理。
岳飞是民族英雄吗?此问题的答案为“是”或者“不是”。首先要清楚“民族英雄”的定义。然后让读者给出足够的回答来证明是否满足定义。
如何评价李鸿章?开放性问答,回答的主旨应该会非常多。
建文帝要怎么样能打赢燕逆?此问题主观色彩严重,应该调整为“建文帝朱允炆怎么样才能打赢燕王朱棣?”。此问题也是一个历史假设问题,对回答不做真实性核验。
诸葛亮明明双腿没病,为什么打仗的时候总喜欢坐轮椅?此问题需要先确定一个前置问题“诸葛亮打仗的时总候喜欢坐轮椅吗?”。只有证明了前置问题才可以回答“为什么”,否则容易陷入到问题的误区。
为什么一个村子都能出朱元璋、汤和、徐达这么多能征善战的大将,而朱允炆在整个大明都找不到能打仗的将军?此问题有多个前置问题:“朱元璋、汤和、徐达是一个村子的吗?”“朱元璋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吗?”“汤和是能征善战的大将吗?”“徐达是能征善战的大将?”“朱允炆时期的大明有能打仗的将军吗?”
把国都定为六朝古都的南京城,为何国运都长不了?是什么原因呢?此问题依然需要前置问题“南京市六朝古都吗?”“南京是哪六个朝代的都城?”,然后再证明这六个朝代的国运都不长,最后才可以开始回答此问题。
秦始皇死亡之谜是什么?开放性回答。
秦始皇是怎么死的?中暑死的吗?和上一个问题类同,增加一个猜测的回答。
为什么说《西游记》中“二郎神”的原型是“完颜阿古达”?此问题非历史问题,对回答不做真实性核验,随性回答。
汉,晋,隋,唐,宋,明,清哪个末期最不堪?答案应该是七个选项,对各个支持的选项提供回答。
陈胜当年的承诺“富贵毋忘”后面兑现了吗?答案是“兑现了”或者“没有兑现”。对支持的选项回答。
分析完以上问题,笼统的能得出如下的一些步骤。
得到一个问题,首先判断它是否为一个历史问题。假设类的(建文帝朱允炆怎么样才能打赢燕王朱棣?),虚构类的(为什么说《西游记》中“二郎神”的原型是“完颜阿古达”?)均非历史问题,不对回答作真实性核验。
其次,判断是否和已有的问题类同。换句话说,一个问题只能有一个提问。
再次,此问题是否需要前置问题。只有保证前置问题都通过以后,才能回答此问题的本体。
再次,此问题的答案是否需要提供选项。读者依据选项回答或者开放性问题。
最后,问题往往没有结束的时候,即便是现在的共识,将来也可能被新的研究推翻。需要不定期的做出结语,等到有了新的结果,再继续做结语。
这是我的一点想法。我做了一个简易的这样的问答平台,欢迎来观光。历史车轮网问答